图像后期 (LR | PS)
- 疑问点
- 色温和色调用来做什么
- 色温是蓝黄,画面黄拉到蓝,画面蓝可以拉点黄
- 色调是绿和品红
- 组合起来可以让白色是正常的白
- 白色和黑色调整是什么
- 直方图上的白色和黑色,可以直接把这块区域拉成黑色或者白色
- 高光和阴影
- 跟白色黑色不同的是,这个更像是像素堆积,黑白是裁切
- PS基础操作
- 对象选择器
- 通道
- 通道混合器(改变颜色过渡自然)
- 增加红色,在蓝色增加(蓝+红=紫色) -幕布图片-67343-602809.jpg)
- 输出红绿蓝是要添加的颜色,下面的色条是要在颜色中增加的颜色
- 曲线
- LR基础操作
- 核心记忆点
- 快捷键
- \,Y 和 ALT +Y
- TAB 和 SHIFT + TAB
- D和E
- V
- J
- F和L
- O 和 H
- X、P、U
- Command+Shift+E
- HSL、HSB(HSV)、Lab三种颜色模型的整理
- 一、HSL(Hue, Saturation, Lightness)
- 定义与结构
- 色相(Hue):0°-360°,表示颜色类型(如红、绿、蓝),类似彩虹色环。 饱和度(Saturation):0%-100%,控制颜色纯度,值越高颜色越鲜艳,但与黑白无关。 明度(Lightness):0%-100%,控制颜色的亮度,从黑到白的中轴。当L=0%时为纯黑,L=100%时为纯白,中间为灰色过渡。 几何模型:双圆锥体或圆柱体,中间L轴为亮度,H绕轴旋转,S向外辐射。
- 特点与应用
- 优点:符合人类对颜色明暗变化的直觉,适合设计中间色调(如浅蓝、深蓝)。 缺点:调整饱和度时可能影响亮度,不适用于高精度色彩校正。 适用场景:平面设计、UI界面调色、需要自然过渡的视觉效果。
- 二、HSB/HSV(Hue, Saturation, Brightness/Value)
- 定义与结构
- 色相(Hue):与HSL一致,0°-360°。 饱和度(Saturation):0%-100%,控制颜色中混入白色的量,值越高白色越少。 亮度(Brightness/Value):0%-100%,控制颜色中混入黑色的量,值越高黑色越少。 几何模型:倒圆锥体,顶点为黑色,顶面中心为白色。
- 特点与应用
- 优点:直观易用,适合快速调色(如选择鲜艳的红或暗红)。 缺点:亮度与饱和度相互影响,难以精准控制细微颜色差异。 适用场景:插画创作、色彩搭配、需要直观调整明暗的场景。
- 三、Lab(CIELab)
- 定义与结构
- L(亮度):0-100,从纯黑到纯白的中性亮度轴。 a轴:-128到+127,从绿色到红色(负值为绿,正值为红)。 b轴:-128到+127,从蓝色到黄色(负值为蓝,正值为黄)。 几何模型:基于人眼感知的球形空间,覆盖最广色域。
- 特点与应用
- 优点:设备无关性,色彩精度高,适合跨设备(如屏幕到印刷)色彩匹配。 缺点:参数抽象,学习成本高,日常调色不直观。 适用场景:专业摄影后期、印刷色彩校正、科学研究中的颜色分析。
- 四、三者对比
- 特性 HSL HSB/HSV Lab 核心参数 Hue, Saturation, Lightness Hue, Saturation, Brightness L, a, b(亮度与色差) 明度/亮度定义 从黑到白的中轴 从黑到纯色的亮度 独立于色相的亮度轴 饱和度控制 不涉及黑白混合 控制白色混入量 无直接参数,由a/b轴决定 几何模型 双圆锥体 倒圆锥体 球形/三维空间 适用领域 中间调设计、UI 快速调色、插画 专业印刷、摄影后期
- 五、记忆技巧
- HSL:想象调色时先选颜色(H),再决定鲜艳程度(S),最后用滑杆调整明暗(L),类似水彩画中加水稀释的效果。
- HSB:类比颜料调色,饱和度越高白色越少(更纯),亮度越高黑色越少(更亮)。
- Lab:记住“Lab=Lightness+色差轴”,用于需要绝对准确的场景(如打印照片)。
- 关联工具:Photoshop用HSB调色,Affinity Designer用HSL,专业软件(如Capture One)支持Lab模式。
- 通过理解模型的结构差异和应用场景,结合实际工具操作,可以更高效记忆这些概念。
- acr操作
- 在Adobe Camera Raw(ACR)中,曝光、对比度、高光、阴影、白色和黑色是控制照片影调的核心工具。它们分别针对不同亮度区域进行调整,以下是具体作用及区别的总结:
- 曝光(Exposure)
- 作用:主要影响图像的中间调亮度,同时对全局有一定程度的调整。
- 正向调整:提亮整体画面,但可能使高光部分过曝。 负向调整:压暗整体画面,但算法会保护暗部不丢失细节(黑电平不变)。 适用场景:用于修正整体曝光偏差,或为照片定调(如营造明亮或深沉氛围)。
- 对比度(Contrast)
- 作用:调节中间调的反差,增强或减弱明暗对比。
- 正向调整:亮部更亮,暗部更暗,形成S型曲线,提升画面通透感。 负向调整:降低反差,使画面柔和,常用于人像磨皮或减少画面生硬感。 注意:对比度滑块通常通过调整中间调实现效果,与高光/阴影的局部调整互补。
- 高光(Highlights)
- 作用:控制亮部的明暗层次,侧重恢复或统一高光细节。
- 负向调整:压暗高光区域,恢复过曝细节(如云层、反光表面)。 正向调整:提亮高光,但会减少细节层次,需谨慎使用。 与白色的区别:高光调整范围小于白色色阶,且正向调整力度较弱,但负向调整更明显。
- 阴影(Shadows)
- 作用:调节暗部的明暗层次,侧重恢复暗部细节。
- 正向调整:提亮暗部,增强阴影中的纹理(如人物面部、树木细节)。 负向调整:压暗暗部,增强画面反差,但可能丢失暗部信息。 与黑色的区别:阴影调整范围大于黑色色阶,正向调整力度更强。
- 白色(Whites)
- 作用:调整最亮区域的亮度,直接影响白场(纯白部分)。
- 正向调整:扩展亮部动态范围,使画面更通透,但可能导致过曝。 负向调整:降低白场亮度,保留高光细节,常用于避免亮部溢出。 与高光的区别:白色色阶对高光的影响更强烈,正向调整幅度更大,适合调整极亮区域。
- 黑色(Blacks)
- 作用:调整最暗区域的亮度,直接影响黑场(纯黑部分)。
- 负向调整:加深暗部,增强画面反差,但可能导致死黑。 正向调整:提亮黑场,减少暗部“闷堵感”,常用于避免暗部细节丢失。 与阴影的区别:黑色色阶对暗部的影响更极端,负向调整力度更大,适合调整极暗区域。
- 总结与操作建议
- 扩展动态范围:降低黑色、提升白色,扩大灰阶范围,增强画面层次。 恢复细节:降低高光、提升阴影,平衡亮暗部细节。 顺序推荐:通常先调整曝光→对比度→高光/阴影→白色/黑色,逐步细化影调。 直方图参考:调整时观察直方图分布,确保亮暗部不溢出(避免三角标变白)。
- 通过合理组合这些工具,可精准控制照片的明暗层次与细节表现,实现通透自然的影调效果。
- 色环基本知识
- 以下是关于色环记忆与调色技巧的总结,结合色环规律和实用方法,帮助你高效掌握色彩关系:
- 一、色环结构与核心规律
- 色环是由红(R)、黄(Y)、蓝(B)三原色为基础,通过混合生成的12色或24色环形排列。关键规律如下:
- 原色与间色
- 三原色:红、黄、蓝(无法通过其他颜色混合得到)。 间色(二次色):由两原色混合生成,如红+黄=橙,黄+蓝=绿,蓝+红=紫。
- 复色(三次色):由原色与间色混合而成,如红橙、黄绿等,形成色环的过渡色。
- 色相角度关系(以12色环为例):
- 同类色:30°以内(如柠檬黄与中黄)。 邻近色:60°左右(如红与橙)。 中差色:90°左右(如蓝与黄绿)。 对比色:120°左右(如红与蓝、黄与紫)。 互补色:180°对立(如红与绿、蓝与橙)。
- 二、对比色与互补色的记忆技巧
- 互补色快速记忆法:
- 原色互补:互补色=其他两原色的混合(如红↔绿=黄+蓝,蓝↔橙=红+黄)。 视觉特征:互补色并置时会产生强烈视觉冲击,如红绿搭配易引发残像效应。
- 对比色简化规律:
- 三原色对比:红、黄、蓝互为对比色(间隔120°),形成三角形关系。 中差色扩展:如蓝与黄绿、红与蓝绿等,可通过色环间隔2-3个色块定位。
- 三、调色方法与实战技巧
- 基础调色公式:
- 降低饱和度:加入互补色(如红色+少量绿色=低饱和红灰)。 调整明度:加白提亮,加黑变暗(如深蓝→浅蓝)。
- 高级灰调色(如莫兰迪色系):
- 弱对比法则:将对比色/互补色的明度、饱和度统一,如灰绿+灰红,通过“同明度”调和避免刺眼。
- 配色方案参考:
- 互补色搭配:适合强调视觉焦点(如海报标题),需控制比例(主色占70%,辅色30%)。 对比色搭配:适合营造活力感(如运动品牌),可通过降低一方饱和度平衡效果。 邻近色搭配:适合柔和过渡(如渐变背景),通过明度差增加层次。
- 四、辅助工具与练习建议
- 色环工具:
- 使用在线色环工具(如Adobe Color)直观查看色彩关系,自动生成配色方案。
- 实战练习:
- 记忆练习:手绘色环并标注角度关系,强化视觉印象。 调色挑战:尝试用互补色混合出中性灰,或用三原色调出24色环中的复色。
- 通过理解色环结构、掌握互补色与对比色的生成逻辑,并结合实际调色练习,你可以快速提升色彩敏感度。建议从简单的同类色搭配开始,逐步尝试对比色与互补色的复杂组合。
- 推荐书籍
- 技巧
- 好作品明度变化
- 掌握这些规律,能让你在创作时更有方向,在看作品时更有深度。
- 核心规律可以总结为:“亮部吸引眼球,暗部营造氛围;对比产生焦点,统一奠定基调”。
- 以下是几个关键规律和其背后的原理:
-
- 视觉重量与焦点引导规律
- 规律:人眼会首先看向画面中最亮的区域。
- 原理: 这是人类视觉系统的基本特性。明亮区域在视觉上具有更大的“重量”,能第一时间抓住观众的注意力。
- 应用:
- 突出主体: 将你的视觉焦点(如人物的脸、关键物体)处理为画面中相对最亮的区域。这是最直接、最有效的引导视线的方法。
- 建立视觉层级: 通过明度差异来安排画面元素的重要性。主角最亮,次要元素次之,环境再次之。一个所有部分都同样亮的画面会显得扁平且没有重点。
- 经典范例: 在伦勃朗的油画和以其命名的“伦勃朗光”中,主角被一道亮光精确照亮,而其他区域则融入深邃的阴影中,视觉焦点极其明确。
-
- 情绪与氛围营造规律
- 规律:明度分布直接影响画面的情绪。
- 原理: 高明度常与积极、开放、轻盈、愉快、安全等情绪关联;低明度常与神秘、忧郁、恐惧、悲伤、 intimate (私密)、危险等情绪关联。
- 应用:
- 高调(High Key): 画面以亮调为主,阴影很少。常用于婚纱摄影、小清新风格、喜剧、梦幻场景,传递轻盈、纯洁、乐观的情绪。
- 低调(Low Key): 画面以暗调为主,高光区域小而精。常用于悬疑片、恐怖片、黑色电影、表现主义作品,营造压抑、神秘、紧张或戏剧性的氛围。
- 中调(Mid Key): 明度分布均匀,最接近日常视觉体验。常用于纪录片、剧情片,营造自然、真实、平衡的感觉。
-
- 对比度与视觉冲击力规律
- 规律:明度对比越强,画面张力越强;对比越弱,画面越平和。
- 原理: 强烈的明暗对比(Chiaroscuro)能创造出生动的立体感、戏剧性和视觉冲击力。柔和的对比则更安静、柔和。
- 应用:
- 高对比度: 常用于塑造硬朗、有力、冲突、史诗感的场景。比如动作大片、英雄登场、强烈的室外日光。
- 低对比度: 常用于表现忧郁、回忆、雾天、柔美的氛围。很多日系清新风格和情绪人像都会刻意降低对比度。
-
- 空间感与质感塑造规律
- 规律:利用明度渐变可以塑造空间深度和物体质感。
- 原理: 由于空气透视,我们习惯认为远处的物体明度更高、对比度更低、细节更模糊(发灰、发蓝);近处的物体明度对比强烈、细节清晰。
- 应用:
- 创造立体感: 在一个物体上,从亮部到暗部的平滑过渡(渐变)能让它看起来是立体的、圆润的。
- 增强空间感: 在后期时,可以有意识地让背景(尤其是远处)的对比度低于前景,并稍微提高明度,这样可以有效增强画面的纵深感,避免看起来像一块平板。
- 总结:一个实用的创作思路
- 当你开始创作或后期时,可以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,来决定整体的明度布局:
-
- 我的视觉焦点是什么? -> 把它做成画面中最亮或对比度最强的部分。
-
- 我想传递什么情绪? -> 愉快/纯洁(偏向高调)? 神秘/危险(偏向低调)? 真实/自然(中调)?
-
- 我需要多大的视觉张力? -> 强烈、戏剧化(高对比度)? 柔和、安静(低对比度)?
-
- 如何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? -> 确保主体有从亮到暗的过渡;让背景的对比度和清晰度弱于前景。
- 最后,最重要的规律是:为内容和叙事服务。 所有技术层面的规律都是工具。一部伟大的作品可以打破任何规律,只要这种打破能更好地服务于故事和情感。但首先,你需要深刻地理解这些规律,才知道如何以及为何去打破它们。
- 观察你喜欢的电影和摄影作品,按下暂停键,分析它们的明度分布,思考导演和摄影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光线,这是提升你“影调”审美最有效的途径。
Comments NOTHING